????
???? 把蓋聶留在司馬府,鄭安平和陳四告辭出來,一路上揣度公子繒召見的意圖,不得其解。回到驛館,芒未和刑曹從事報告說,有侍郎來報,河東告成,所報已接;時已秋收,命河東丞速回河東,將河東人口、錢糧、兵卒、器械等項一一造冊上計,于上計時再一并報告河東所成。鄭安平本來還想著在咸陽多住幾天,沒想到根本不要他報告,直接趕他走。這時五旺已經被鄭安平派回家去了,大約趕不回來。鄭安平給驛吏留了口信,若五旺回來,讓他先回家等候,準備秋收,秋收畢,再來接他。第二天,眾人吃過早餐,即上船返回安邑。
????從蒲坂下船后,鄭安平先派人報告張祿等,相府要自己先回來,完成上計;于上計時,再一并告成。自己一行則到各縣巡查了作物長勢,查看人口名冊,以及山川所出,心里大致有數。一一叮囑縣令,務要按時統計上報。刑曹從事對秦律中上計的條文十分熟悉,在這方面給了鄭安平極大的幫助。各縣巡查完畢,回到安邑,把在咸陽的事項一一說明,特別說明出河東和出陶邑,是目前秦王重點考慮的用兵方向,如果河東糧食充足,大約就會出河東。
????按張祿的本意,是希望河東能夠休養生息幾年,先發展起來,再行用兵。但聽鄭安平一說,如果不在河東用兵,就要在陶邑用兵,這令張祿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計劃:相對過早地在河東用兵,他更不愿意在陶邑用兵,那里用兵后,幾乎無法穩固地守御。
????隨著各縣統計數據一一上報,安邑的辦公班子,主要是皮綰的班子,開始編制上計的圖冊。最后,張祿告訴鄭安平一個原則,于河東用兵伐軹道,只是壯丁不足,其余用度均不成問題。于是,在離開咸陽一個月后,鄭安平等四人又重新返回咸陽,這一次是上計。
????邊境各郡和關中各縣上計的單位眾多,各郡縣均把需要上繳的產品用各種方式運來咸陽。河東是一個新起的郡,下屬各縣有盈有虧,但作為一個郡則還沒有核定上繳的內容,所以鄭安平等人是空著手來的。
????在咸陽宮登記時,那些上繳物品多的郡縣都趾高氣揚,見鄭安平連上繳清單都沒有,不經意間都流露出鄙夷的神情。鄭安平心里有底,對這些鄙夷只作不見。由于上計人數眾多,館驛擁擠,鄭安平一行索性不住館驛,回到家中居住。住在家中惟一的不便,就是每天上朝時,要起得早一些。
????丘里見諸人回來,紛紛上門拜訪,鄭安平等人一一回拜。陳四和芒未的份田都是熟田,本就有人耕種。只有鄭安平的田是墾草,需要自己耕種。鄭安平外出一年,幸而有五名親衛,都沒有帶走,可以代為耕種。五旺回來正趕上收獲。這五名親衛平時不諳農活,種得也不經心,不過好歹收成不錯。鄭安平只取了一成的收成,把剩余部分都交給親衛自行處理。
????丘嗇夫和里嗇夫的族女與陳四和芒未都有婚約,見鄭安平一行回來,也來議論娶親過門的問題。鄭安平代表男方,向兩家約定了下聘的日期。不過陳四和芒未兩人都有些不安:鄭安平帶著小奴四處奔波、懷了孕還不得休息的經歷,他們都親眼目睹;到現在小奴也還寄住在蒲令的家中,看來要在蒲坂生下孩子才有可能回到安邑。鄭安平的前車之鑒令他們也不得不想,自己娶妻之后,是不是還要帶著老婆,這樣無盡地顛沛流離。當然,這一念頭也只是一閃而過,在黃歇那里對胡陽的惋惜,也深深地刺痛了他們,早日留下自己的后代,接續自己的產業,對他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人去年都沒有官職,雖然都封了爵位,鄭安平還是大夫,只不過有田有房,卻沒有俸祿。今年偏偏整年都在外奔波,種不了地,有限的收獲只能提供口糧。雖說鄭安平已經當上河東丞,有了官職,但俸祿歸河東郡發;以河東郡今年那個慘樣,怕是發不了幾個錢。惟一的希望是張祿,張祿河東守的俸祿和鄭安平一樣,是指不上的,但他還有客卿的身份,年終可以從秦王那里獲得賞賜。張祿能夠得到的“年終獎”,是兩人下聘禮的惟一指望。
????鄭安平一天天上朝,一天天回家,不斷有郡縣丞得到相府接見,領了年度評語回去復命,但穰侯一直沒有召見他們,這不禁讓幾人起了疑:難道軹道如此重要的消息,都不能打動最高層的心嗎?
????芒未給鄭安平出了個主意:讓鄭安平放出風去,自己的兩個門客要在年內迎親,以此觀察眾官員的動靜。鄭安平雖然有些不解,但還是照做了:于上朝時,向與自己爵位相當官大夫通報,自己的門客陳四和無名將與灋丘鄉嗇夫和槐里嗇夫結親,眾人聽了,當面時皆拱手賀喜。但當天,只有兩名官大夫派人送來賀禮,或一匹布,或一餅金。
????第二天,鄭安平上朝時,向送禮的兩名官大夫表示了感謝。這一天,安國君竟然派人送來賀禮,而且是用一乘輜車拉來的,布錢肉酒……一應俱全。不久,五大夫司馬靳也送來賀禮,雖然沒有安國君豐盛,但也裝了一車,而押車的竟然就蓋聶。自這兩人開了頭,送賀禮的官大夫們就多了起來,或布或錢,或酒或肉,不一而足。刑曹從事臨時當起了文書,把送禮的官員一一登記。夜間,眾人分析送禮的名單,發現僅限于過去有過交往的人,比如一起修過褒斜道的,或一起到閼與、武安打過仗的。
????第三天,武安君白起派人送來了賀禮。芒未道:“事諧矣,河東之功未之小也。”
????鄭安平遂請鄉里相助,擔了十擔聘禮,一群孩子前后跑著,熱熱鬧鬧地到兩家下聘。鄉、里嗇夫早已聽聞安國君送了賀禮,一個個禮敬有加。
????第四天,涇陽君和高陵君也派人送來了賀禮。芒未道:“若無穰侯、華陽之禮,吾恐朝議有歧,不相讓也。”眾人見芒未說得十分肯定,但皆不知其所以然。芒未解釋道:“風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一葉之落,而知秋之將至矣!”眾人還是一頭霧水。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