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邑到解縣鹽池的道路不過五十里,這里有大批鹽商通行,道路并不難修,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就修通了。當道路通到鹽池時,皮氏的工匠們也到了。解令讓鹽商們拿出一千斤鹽來,先給修路的民工每人一兩,剩下的送往安邑,作為工匠們的預付工資。
????解令告訴大家,現在秦客卿將通鹽池與茅津,今后大家的南行的道路就通暢了,要求富商們各捐錢糧,以資其工。
????富商們以錢開路,很快就從周圍各縣中收購了一萬多石糧食,令張祿都驚詫不已:完全想不到,自己一直以為貧窮的安邑,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由于鹽商們以鹽為價,收購的價格比較令人滿意,縣中好些人寧愿交換出相對可口的粟米,留下難吃的黍稷自己吃。
????解縣已經遠離黃河渡口,公大夫無法將這些糧食的一半運走,于是和張祿和皮綰說好,從皮氏、汾陰各運出二千五百石,算是他們提供給修路民工的。這一萬石,公大夫依然每天以半量供給民工。由于民工有了鹽,脫水昏厥、肌肉痙攣等情況減少了不少。
????從解縣通往茅津的道路是一條山道,與以前在平原上夯筑的土路完全不同。中條山不是土山,滿是堅硬的大青石,這條道路就在這些青石上面。
????說起這條道,也是鼎鼎大名,當初晉國假途滅虢,走的就是這條道,道路那頭的吳城,其實就是虞國故都,那個相信了晉國鬼話的倒霉鬼留下的。這條道在虞國之前就有了,據說是商王修建的。幸虧如此,否則以張祿的實力,要開鑿出這樣一條道來,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耗費多少錢糧,其中一段干脆就是從石頭中挖出來的;甚至在山上還建了座關隘。現在呢,道路是成型的,經常有人走,只要把破碎的部分補補好就好了。
????上了山全是石頭,道路中間已經被壓出深深的車轍,那是獨輪的功勞;馱著鹽的騾馬,從坑洼不平的道路上經過,一不小心就會摔倒。運鹽的商人小心地牽著牲口,扶著車,艱難地在道路上行走。
????山上的部分無從修補,張祿只把山下的部分夯筑好,就帶著人從石頭道上越過高山,到達山那邊的吳城。吳令對修路滿不在乎,但張祿傳達的命令是清晰的:要修一條從山下到茅津的大道,再修一條路把吳城和魏城連接起來。修路的工作不用吳令操心,他只要負責糧秣的供應就行。鹽商提供的糧食還剩余不少,并沒有運過來,暫存在解縣。
????吳城就在這條古道的盡頭,下山便是。城外商賈云集,十分繁榮興旺。從南門出去直到茅津,約五十里,也是溝溝坎坎。但已經對修路十分熟練的民工只用了五六天就修好了。
????接下來是修吳城到魏縣的道路。這條道路一百多里,沿中條山腳下、黃河岸邊曲折而行。由于地形復雜,花了近一個月才修好。這條道路修好后,魏城和吳城的防御就成為一體,對函谷關構成強有力的保護。
????一個多月的筑路,對吳城的糧秣構成了極大壓力。吳令不止一次提出,是否可以讓魏縣承擔一部分供應。但張祿告訴他,到了魏縣后,還有好些路要修:魏到大禹津的道路還算近的;魏到風陵津的道路就不亞于這條路;此外,還要從風陵津修到涑水河口,再從那里沿涑水向上修筑!魏縣是一個小邑,積糧還不如吳縣多;吳縣不管怎么說,也曾經是一個諸侯的國都啊!
????好不容易修到魏縣,魏縣果然對提供大批糧秣感到為難。幾經周折,魏令只同意修筑從魏縣到風陵津的一條道路,張祿則再三堅持,一定要修通從風陵津到涑水河口的道路,并說那條道路并不長,只用幾天就可以修好。魏令終于同意了,但宣布,縣中的糧食只能供應一個月,如果時間再多,糧食就會供應不上。
????張祿一刻不停地督促民工開始修路。這時,公大夫來報,上郡征集到的人口,以及立功人員的家屬都已經發遣完畢,很快就能到達龍門渡口。希望從那里先進入皮氏就食。
????張祿道:“未可!無功不39,秦之制也。其遷者,愿速往猗氏、安邑;而所復家人,當待于蒲也。”讓皮綰先回皮氏,安排移民;順便通知蒲令準備營地,接納有功人員的家人。
????十天后,皮氏那邊來報,有家四千七百余戶遷至安邑,多老弱婦孺,皆難勝兵。其家人者,亦從龍門渡河,皆遣至蒲坂。
????張祿讓公大夫派出五百人,前往蒲坂迎接家人。然后通知解縣,把存在縣里的余糧運到蒲坂,接濟上郡的來客。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