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斷然拒絕,并否認魏齊在自己府上。秦王道:“是必欺也。寡人實知,魏齊乃在君府,又何拒焉!”平原君再三不認。秦王也不與他爭論,酒宴畢,直接派兵把守住平原君的住宅,令彼不得出入。平原君見秦王突然翻了臉,心中有些茫然,不知未來兇吉如何。
????不久,秦王的使臣出了函谷關,直往邯鄲而來。呂不韋率領他的車隊,帶著大批從秦國采購的貨品,作為使團的一部分,也出關而來。兩者相加,令使團的規模達到一百五十乘之多,隨從五百余人。呂不韋的家臣和庸奴,留下一半長駐咸陽,而補給呂不韋的,則是陳四手下的一批商界精英。未來邯鄲肯定將成為戰略重點,而由于邯鄲與咸陽相距遙遠,秦國在邯鄲的力量十分薄弱;這在長平之戰時,造成了不少誤判。以呂不韋為基礎,擴大秦國在邯鄲的力量,正是一個時機。
????聲勢浩大的虞卿準備出發前往臨淄時,得到楚國的報告:安平君田單于陳城亡故,按照田單生前囑托,靈柩將送回齊國封地安平安葬。由于田單目前還掛著趙相的頭銜,在趙國有食邑,所以楚國也派使者到趙國報喪。準備使齊的虞卿也被委派代表趙王向齊王吊喪。
????從陳到臨淄,最方便的道路就是從鴻溝入濟水,在淄水河口轉向南。除淄水一段外,沿途都可籍舟楫運輸。而從邯鄲到臨淄最直捷的道路是走陸路,越過黃河的兩個河汊,再沿濟水前進。在邯鄲通往臨淄的道路上,齊國建立了重要的邊郡高唐,其中,趙國從齊國奪取的聊、攝二城就是引發秦趙之爭的禍端。這里距離濟水不過百里之遙。
????打探到安平君起靈的日期,虞卿先從邯鄲出發,到達聊城,派人到濟水岸邊等候楚國的使團到達。濟水岸邊有一座比較著名的城邑阿邑,原來叫柯邑。由于聊城以東直到濟水的大片區域地勢低洼,又有黃河、濟水等多條河流,這里在當時是一片片沼澤地,大雨后更是一片澤國,只有阿邑附近還適宜人定居。這里是從陸路進入齊國的少數通道之一,也是濟水岸邊的一處商阜。但由于地方有限,糧食生產不發達,人口始終繁庶不起來。有一座小城,并無駐軍。
????這一地處交通要道,但又比較偏僻的城邑,反而是搞外交的良好地點。虞卿的十來個隨從進入阿邑,與城主接上關系,城主立即派人向上游探聽,不數日,打聽到楚國扶靈柩的船隊已經到達陶地的壽、剛。壽、剛二城是穰侯從齊國手中奪取的兩座城池,現在屬于秦國的陶地。楚國的使臣往齊國送靈柩,陶邑自然不會留難,還按秦律給予了糧秣。隨后就有信使飛報咸陽。
????楚國并未將安平君的喪事報給秦國,秦國在陳的暗探得到這一消息時,已經是楚國扶靈既將出發的時候。從陳到咸陽近兩千里,山路崎嶇難行,咸陽得到消息時已經在一個月以后;從陶邑發出的消息也差不多同時到達。這時秦使和呂不韋一行已經出了函谷關。張祿派人飛馬止住一行,讓他們在洛陽打探這一行動的消息,并等候進一步指示。
????洛陽的交通條件要比咸陽好得多,而且距離事發地點近得多,消息十分靈便。在這里,呂不韋一行探聽到趙使虞卿于聊城停留多日,于阿城會楚使公子成,兩國使節一起進入臨淄;到達臨淄后,兩人同時拜會了齊王和王后……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至少齊、楚、趙三家有密謀協商的可能。
????在洛陽停留了幾天,齊國發出使臣向天下諸侯報喪,安平君田單去世。秦國立即派出使臣至齊,同時令呂不韋一行繼續往邯鄲。
????呂不韋再次回到邯鄲時,已經是初夏。這時雖然早晚還有些涼,但寒衣是不用再穿了。據說這時虞卿已經離開臨淄,但還未回到邯鄲。
????使臣向趙王遞交了秦王的文書:“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頭來,吾將出王弟于關也。”
????平陽君代表趙王接收了這件文書,但很不客氣地回應道:“敝王雖幼,大王雖尊,而欲以命之,未之敢聞也!”
????使臣十分客氣地回答道:“非敢命也,但請耳!”
????事關平原君的安危,趙國君臣自然不敢等閑視之,商議數日,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而這時,秦國使者不等進入驛館,就到邯鄲城,見到了公子異人。使者向異人出示了玉版,上面刻著“異人華陽夫人之子”幾個字!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