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得失
????“不枉我十幾日來每日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如今卻是正如看到了這大好局面的到來。好。好。好。”
????李漢興奮的在屋內連連走來走去,心中的喜悅卻是怎么也壓制不住。
????他身上,有著旁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
????對于清末民初這一段歷史已經模糊不清的他,身為先知的優勢其實并不明顯。而且這個年代的國人自強、自爭,對于面皮、尊嚴與榮譽看得遠比后世早就扔掉了幾十年的國人要重得多。只看后世的不少割據一方、手握重兵的軍閥們會在國民的聲討之下狼狽宣布下野便知道了。這個在后世看上去混亂不堪的年代,民眾的力量可想而知,遠要比幾十年之后要強得多。
????李漢自然知道,這段時間來因為他的游走與革命線邊緣的策略,甚至刻意的想要淡化革命黨對于他的影響力,不想介入之后南方哄亂的爭權奪勢之中。結果便是在他麾下,也生出了不少的異議。懷疑他并不是革命者而是革命投機者的雜音有越演越大,壓制不住的勢頭。
????情報司得到了不少的消息,不但他原本領掌的四營內不少老兵都在私下異議,更別提如今投效了鄂中軍政府的一幫鄂中名流私下的討論了,用暗潮涌動來形容如今的鄂中軍政府完全不為過。
????前幾日李東來曾在深夜入府向他通報,言到情報司查到了一些很不好的消息。在他麾下從武昌帶來的老兵中,的確有不少一心向往革命,并且開始逐漸懷疑他的勢力。若是早前李漢或許直接便叫情報司將他們拿下來法辦了便是,可惜如今卻是不可能了。
????因為鄂中革命軍軍官團的不足,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借著幾番大戰跟之后擴軍的機遇成為了軍官,甚至如今成為連長、排長的也有好幾人,班長之流的更不在少數。在他們的影響下,不少方才被招募進來的新兵也逐漸的對軍政府。不,準確說是對站在軍政府背后的李漢,產生了懷疑。
????懷疑他的不作為。在武昌三鎮陷入死戰之中的時候。領軍一方,手下兵力并不下于武昌的他緣何一直都沒有動靜。
????所以,這一場戰役,李漢必須要贏。而且要贏得漂亮。
????特殊出身的李漢對于政治看得遠比那些不成熟,只有一腔熱血的年輕革命者們要看的清楚的多。
????革命。革命到底是什么,用政客的話來說,便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存在阻礙到了其他利益集團的利益,于是大家聯合起來,將它打倒然后瓜分了原本屬于他的利益。
????雖然難聽,但用來形容清末民初的辛亥革命恰到其處。
????清政府的高壓與賣國統治即損害了潛力最為巨大的人民大眾的利益;宗貴權臣中逐漸興起的排漢風也將力量僅次于人民大眾的漢臣、文人、鄉紳、立憲階級推向了革命者一方;而龐大的大清帝國戰爭潛力令他野心勃勃的老鄰居---日本心中充滿了恐慌,惟恐再出現一位中興之主(臺灣跟美國那邊曾經有情報機構破譯過二戰后日本的一些情報,有資料顯示,光緒帝之死與日本人脫不了關系,相傳光緒帝過世前,日本間諜古川龍一?(中文名楊前東?)曾經拜訪過李蓮英。并且送出一筆厚禮。當然,袁世凱也不是一般人物,光緒帝之死他也逃不了干系。總之政治之殘酷,遠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于是便由國內的壟斷財團、極端社團黑龍會出手,扶持中國革命勢力,妄圖以暴力革命徹底粉碎中央集權統治,讓老鄰居中國陷入內斗與混亂之中。事實上,他們做的很成功。
????至于革命黨,坦白的說,那時力量遠遠談不上強大的革命黨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壓垮了大清帝國的最后一根關鍵稻草罷了。君未見緣何南北議和之后便是革命勢力最強的南方諸省,也大半陷落入了立憲派、漢臣集團的手中。那時的革命黨,其實真沒多少實力。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